文命

大部分情况下是单机人

  

“商汤得到伊尹,想要举行祭祀。行祓爝礼那天,商汤带着百官在太庙设祭。巫咸在重屋(商人祭祀的场所)的四个角落中熏烧萑苇,臣正与史官列队在左侧,武官列队在右侧,他们都举着火把。司爟用火烛点燃仲虺手中的火把,仲虺再将百官手中的火把依次点燃。刹那间,重屋之中的火烛辉煌眩目。仲虺持火把高举在伊挚的头顶。巫咸取来牛血,涂在伊挚(即伊尹)的额头(如图)。”——《伊尹——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》

  

这个场景是后人对于历史的一些艺术加工。“汤得伊尹,祓之于庙,薰以萑苇,爝以爟火,釁以牺猳。”(《吕氏春秋》卷十四《本味》)这是说汤得到伊尹之后,在宗庙当中举行祓除灾邪的仪式,点燃苇把消除不祥,用纯色雄猪的血涤祭器。从这个祭祀仪式中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汤对于伊尹的重视,还可以看到商对火的推崇。后面商纣自焚而亡亦如此,由火而立,因火而亡,火作为一种象征贯穿商的始终。

  

商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,我简单取三个小节讲一下,民俗内容参考刘玉杰、刘秀森老师的《文化商丘》,考古内容参考李硕老师的《翦商》。

  

目录:(写得有些长了,朋友们可以有选择性地看(^_^))

  1. 燧人取火

  2. 阏伯管火

  3. 商人拜火

(1) 盘龙祭祀

(2) 武王伐纣

(3) 纣王自焚

(4)《易》中之火

  

  1. 燧人取火。

燧人氏钻木取火之事,我们早已耳熟能详。考古证明,距今五万年左右时,人类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,燧人氏就是传说中发明人工取火的人。不少史学家认为:燧人氏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首领。

  

传说,燧人氏曾带领部落人民居住商丘,有一次打猎时意外击石取火,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。从此,击石取火在商丘代代相传,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,商丘民间还保留着击石取火的方法。现在,每年春天举行燧人氏祭祀仪式成了商丘的一项民俗,燧皇陵还是商丘著名景点,由此可见商丘人对燧人氏的崇拜了。

  

燧人取火,给商与火的结缘留下了一个具有宿命感的开头。

  

  1. 阏伯管火

传说燧人氏发明火后,保存火种成了一件要事。那么谁来保管火种呢?就是阏伯了。阏伯是帝喾之子,和尧是同个时代的人。他被封于商丘,为火正。在“掌祭火星,行火政”的同时,他经过长时间对大火星的观察、测定,以大火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农时,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,指导农业生产,使民得益,深受爱戴,被尊为“火神”。(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记载:“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,祀大火而火纪时焉。”)

  

原始社会刀耕火种,耕种前要放火焚烧田内杂物。焚田的时间很重要,烧早了烧晚了,种早了种晚了,都会影响收成。所以阏伯发明以火纪时((大火星三月末出现时,阏伯号召人们放火烧荒,准备播种;到九月,鹑火(指柳星)出现时,也就是在黄昏大火星不见时,阏伯就号召人们不放火)),功绩是非常大的,无怪乎人们爱戴他。直到现在,商丘民间还有祭祀大火星的风俗。如果有火灾发生,灾主往往到火神台去烧香祈祷,请火神阏伯保佑。

  

  1. 商人拜火

后面商的祖先相土迁到商丘。(《诗·颂》:“相土烈烈,海外有截”。又《左传》曰“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,相土因之”。)

  

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记载:“相土因之,故商主大火。商人阅其祸败之衅,必始于火,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。”意思是:相土继承了阏伯的做法,所以商朝祭祀的主星是大火。商人考察他们祸乱败亡的预兆,一定从火灾开始,所以自以为掌握了天道。商人主辰,商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,也称“大辰”、“大火”、“龙星”,这就可见火文化一开始就在商身上留下了浓重的烙印。“商人考察他们败亡的征兆,一定从火灾开始”,这真是一语成谶了。

  

我们来考察一下火文化在商的一些表现:

  

(1) 祭祀:

  

盘龙城商人经常举行一种不杀人的祭祀。在盘龙城外的王家嘴有两座祭祀坑H6和H7,两者相距1.5米,呈南北向并列,紧邻一座大型长陶窑(Y3),附近还有陶窑经营者的房子。据考察,主祭者应该是先挖了一条浅坑,在坑中堆放柴草,点火敬神,等灰烬冷却后,再在坑底挖坑、放物、掩埋。——《翦商》

  

(2)天象:武王伐纣

  

武王伐纣要宣扬自己的正当性,必然要借上天的力量,所以天象宣传是非常重要的。而其其中一个天象选取就与火有关。

  

“既渡,有火自上复于下,至于王屋,流为乌,其色赤,其声魄云。(《史记·周本纪》)”

  

意思是:渡河之后,据说有火光自天而降,停留在武王的帐篷上方,变幻成红色的鸟形

  

“火”、“鸟”都是商文化的关键元素,是商人所信奉神明的象征。这下连它们都站在我们这边了,这足够说明你商王无道了吧。

  

(3)献祭:商纣自焚

  

武王伐纣,纣王败逃殷都,无法合兵再战。当天傍晚,他登上储藏宝物的“鹿台”,把贵重玉器堆在身边,佩戴五枚“天智玉”,点火自焚而死。

  

纣走入,登鹿台,衣其宝玉衣,赴火而死。(《史记·殷本纪》)”

  

纣王自焚,后人大都将其理解为项羽式走投无路的自绝,这是没有考虑商朝的宗教理念。(其实通过火可以讲讲商的宗教崇拜,但实在没精力写了。)对于商人来说,他们信奉火神,相信灵魂不死,自焚是一场最高级别的献祭——王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和祖宗诸神。纣王曾给诸神贡献过王族和方伯,现在他贡献了自己,带着人间最珍贵的宝玉升往天界。然后,他自然要给叛逆的周人降下灭顶之灾。

  

当然,周人并没有等来灭顶之灾,他们将所有新旧人头都扔到火堆中焚烧,“燎于周庙”,任由焦香的烟气升入云端。(这是上帝在天界享用祭品的方式。)或许是因为担心纣王的报复,在“殷顽民”搬迁后,周人系统而全面地用大火毁灭了殷都。一代辉煌的商都,就此陨落。

  

在文学与美学意义上,纣王自焚的结局特别适合作为神话或史诗的落幕。商的美学理念是很独特、很具价值的。他们特别适合写恐怖浪漫小说和创业史诗,我很疑惑为什么不常看到二创……可惜自己对史诗题材输入不多,等熟悉了再尝试动笔吧!

  

(4)《易经》中的火

  

《易经》第十三个卦,同人卦

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贞。

  

初九:同人于门,无咎。

六二:同人于宗,吝。

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岁不兴。

九四:乘其墉,弗克攻。吉。

九五:同人先号咷而后笑,大师克相遇。

同人于郊,无悔。

  

同人卦的卦象是“离下乾上”,上三条乾,下三条离。离是火,乾是天,火在天的下面燃烧,就是《同人》。

  

“同人”的意思大概是集结(同)盟军(人)。它的卦辞是:“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贞。”意为:在原野集结起我方的盟军,举行祭祀;利于渡过大河;结果对君子有利。

  

从卦辞看,这像是周文王晚年准备灭商的工作:要集结起各部族的盟军,用祭祀取得诸神的支持,团结盟军,顺利渡过黄河(这样才能打到商朝腹地);这个卦象对“君子”有利,前景比较好。那么《同人》与天和火的关系,或可解释为用火朝天祭祀,取得诸神的支持。同人卦大多涉及战争,可能也于此有关。 

  

明夷卦

“明夷”离卦在下,坤卦在上,即火在地下,类似“黎明前的黑暗”之意。卦辞很简单:“明夷,利艰贞。”是指明夷卦适合占算艰难的情况。

  

初九:明夷于飞,垂其翼。君子于行,三日不食。有攸往,主人有言。

六二:明夷,夷于左股,用拯马壮。吉。

九三:明夷,于南狩,得其大首。不可疾贞。

六四:入于左腹,获明夷之心,于出门庭。

六五:箕子之明夷,利贞。

上六:不明,晦。初登于天,后入于地。

  

按李硕的解释:

  

初九爻曰:“明夷于飞,垂其翼。”显然是某种鸟,“于飞”在《诗经》中出现过十多次,都是关于鸟的,有凤凰、黄鸟、鹭和鸿雁等。

  

六四爻曰:“入于左腹,获明夷之心,于出门庭。”这可能是说某种东西进入了鸟的左腹,可以获取它的心。不知道这是不是暗喻文王在商朝有内线,可以获得纣王的动态。

  

初九爻曰:“明夷于飞,垂其翼。君子于行,三日不食。有攸往,主人有言。”前面一句,是用来隐喻商王朝的那只鸟,说它在飞,但翅膀已经无力挥动。


上六爻曰:“不明,晦。初登于天,后入于地。”这也像是关于鸟的内容。

  

总体来说,明夷卦各爻辞非常晦涩,越是和翦商事业密切相关的,就越是隐约其词。

  

  

李硕认为此卦晦涩难懂,与鸟、与翦商事业有关。但如果我们用“玄鸟”、火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商,或许能找到更贴切的角度。

评论(6)

热度(144)

  1. 共22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